发布日期:2023-09-10
作者:
点击:
安徽合肥市第十中学 王国文 丁聪
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 张宇凡
栏目特邀主持人:王国文老师
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,2019“阅读改变中国”年度点灯人,安徽省“十佳校园阅读推广人”,合肥市阅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。研究《红楼梦》颇深,出版《一起读“红楼”》等著述多部,常在《中国教育报》等报刊剖析中高考整本书阅读命题。
专栏简介
作为统编版教材“整本书阅读”的两本书目之一,《红楼梦》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卓然矗立的小说艺术高峰,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,文化内蕴极其丰厚。本栏目将带领同学们共读书中细节,体会《红楼梦》的深刻思想与审美情趣。
香菱学诗、宝黛共读、读书与认字有别……本栏目(上)篇中我们徜徉于红楼读书事,本辑我们将走近红楼读书人:他们起诗社,作诗、填词、联句,以读书为乐,在读书吟诗中做真正的自己。不论身世,不论境况,只在诗里,只在书中。在复杂的大观园中,体会他们的选择与坚持,认识他们的人性之美,足以让我们有所感悟,有所启发。
【群体印象·读书人亦是世俗中人】
《红楼梦》中,贾政“自幼酷喜读书”,贾宝玉见杂书“便如得珍宝”,林如海令黛玉“守制读书”,宝钗读书杂学旁收“为博知所误”,“读书之人”甄士隐“不惯生理稼穑等事”,袭人羡慕“读书是极好的事”。荣国府书房比比皆是,有大书房、贾政书房、小书房梦坡斋、外书房绮霰斋。黛玉的潇湘馆就是一个小图书馆,贾政感慨“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,不枉虚生一世”。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,出口成章,落笔成诗,才情不凡。但红楼人读书不乏读成“文贼禄蠹”之人,读成“假道学伪君子”之人,读成“伤春悲秋”之人,读成“弃世绝俗”之人——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但能改变一个人对命运的态度。
【对比思辨探讨·红楼读书人】
贾宝玉:追求读书的自由与愉悦
原文阅读
(宝玉)心中又自后悔,这些日子只说不提了,偏又丢生,早知该天天好歹温习些的。如今打算打算,肚子内现可背诵的,不过只有“学”“庸”“二论”是带注背得出的。至上本《孟子》,就有一半是夹生的,若凭空提一句,断不能接背的,至“下孟”,就有一大半忘了。算起五经来,因近来作诗,常把《诗经》读些,虽不甚精阐,还可塞责。别的虽不记得,素日贾政也幸未吩咐过读的,纵不知,也还不妨。至于古文,还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……(选自《红楼梦》第73回)
深读文本
贾宝玉非常喜欢读书,无论阅读数量,还是阅读质量都非常可观。从数量上看,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等文,宝玉至少通读过一遍;从质量上看,宝玉能把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连带注解都背得出。宝玉对“四书”评价很高,每每作诗、行酒令、猜灯谜之时,随手拈来,且联系实际,翻篇出新。
从阅读书单中,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宝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。他认为那些阐述国家治理、为官之道等内容的史书、古文,玷污了“圣人”的思想,把纯洁的读书变成了追求高官厚禄的垫脚石。曹雪芹借宝玉的言行,表达了自己对封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,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教育的腐朽本质。
/思辨提问/
贾宝玉并非不读儒家经典,相反对“四书”有深刻的认识,但他并不被当时的封建教育认可,你认为这体现了什么?贾宝玉对读书的态度和行为,表现出他坚守自己的读书主张,这对你的读书学习,有怎样的启发?
贾雨村:自有才气傲骨的卑劣小人
原文阅读
原来,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,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,至大比之期,不料他十分得意,已会了进士,选入外班,今已升了本府知府。虽才干优长,未免有些贪酷之弊;且又恃才侮上,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。不上一年,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,作成一本,参他“生情狡猾,擅纂礼仪,且沽清正之名,而暗结虎狼之属,致使地方多事,民命不堪”等语。龙颜大怒,即批革职。该部文书一到,本府官员无不喜悦。(选自《红楼梦》第2回)
深读文本
《红楼梦》中有许多学富五车的读书人,贾雨村是其中之一。在甄士隐的资助下,贾雨村“入都”“大比”,得了进士,升了知府,大有“一日看尽长安花”之势。但一朝得志便暴露出他生性“贪酷”,又“恃才侮上”,于是如坐过山车,“不上一年”又回到原籍。正如薛宝钗在第42回所言:“男人们读书明理,辅国治民,这便好了。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,读了书倒更坏了。这是书误了他,可惜他也把书给糟蹋了。”
贾雨村是一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,他骨子里有读书带来的底气和自信,有傲骨,但最终成了个贪酷徇私、违背良心的奸吏。
/思辨提问/
从胸怀大志到违背良心,贾雨村在求取功名的路途中丧失了读书人的信念与道德,由此,你如何看待读书与人生价值选择的关系?灵魂低劣的贾雨村,骨子里却依然有文人的傲骨才气,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样的人?
【镜头特写·真名士自风流】
1、宝钗荐听《寄生草》
《红楼梦》第22回中,贾母为宝钗举办15岁生日宴,命宝钗点戏,她点了一出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。宝玉嫌是“热闹戏”,宝钗笑他“不知戏”,说其中一支《寄生草》“填得极妙”。在宝玉央求下,宝钗念道:“漫搵英雄泪,相离处士家。谢慈悲,剃度在莲台下。没缘法,转眼分离乍。赤条条,来去无牵挂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?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!”宝玉听了,喜得拍膝叫绝,称赞宝钗“无书不知”。
文本细读
戏曲中的《寄生草》表现的是鲁智深在现实中“碰壁”之后,用逃避的方法寻求精神解脱,向往个性自由,这引起了同样不为世俗所容的宝玉的共鸣。宝钗熟悉《水浒传》,谙熟相关戏剧,且不失时机地向宝玉推荐《寄生草》。宝钗是大观园众多姊妹中最博学的一个,她自小读书识字,杂学旁收,对文、艺、礼、史、医学,还有诸子百家、佛学经典等都有涉猎。于是,黛玉说酒令失言,众人没察觉出来,宝钗听出来了;一纸小小的当票,湘云不认得,宝钗识得。还有菊花诗、螃蟹宴、惜春作画等情节,《红楼梦》透露宝钗学“无书不知”的细节多之又多。
黛玉的才学里,有天赋灵性,有妙手偶得;而宝钗的诗词学问,全是从书上得来,从生活中领悟的。正因为作为女子对生活、书本的诸多领悟,宝钗才时时看不上宝玉的不思进取,不止一次劝他读书科举,可惜宝玉全当耳旁风。
2、岫烟“红梅”寄风骨
《红楼梦》第50回中,众人在芦雪庵联即景诗,宝玉落第,李纨罚他到栊翠庵向妙玉讨一枝红梅插瓶,回来还要“咏红梅”。在黛玉提议下,推出邢岫烟、李纹、薛宝琴依次“用‘红梅花’三个字作韵,每人一首七律”。邢岫烟《咏红梅花》七律写道:“桃未芳菲杏未红,冲寒先已笑东风。魂飞庾岭春难辨,霞隔罗浮梦未通。绿萼添妆融宝炬,缟仙扶醉跨残虹。看来岂是寻常色,浓淡由他冰雪中。”众人对三人的诗“都笑称赏了一番”。
文本细读
“桃未芳菲杏未红,冲寒先已笑东风。……看来岂是寻常色,浓淡由他冰雪中。”这首咏梅诗,正是邢岫烟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:自重自信、低调内敛、不畏冰雪。
邢岫烟出身小门小户,生活贫寒,有一对糟透了的父母,幸而遇到了才情兼备的妙玉。十年为邻,岫烟沉浸在读书的乐趣里,不仅在诗词上有所造诣,更活出了自己的风骨。诗书滋养了她的精神世界,充盈了她的贫贱生活,给了她“凌寒独自开”的底气,给了她“犹有傲霜枝”的自信。姑母邢夫人对她疏于照顾,她丝毫不抱怨;宁可当掉棉衣挨冻,她也不向人卖惨诉苦,博取同情。在人人皆是“一颗富贵心,两只势利眼”的贾府,岫烟虽荆钗布裙,却依然泰然处之,不仅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和尊重,更是被宝玉赞为“闲云野鹤一般人物”。
【写作练笔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“焦遂五斗方卓然,高谈雄辩惊四筵”,贾宝玉编新述旧,联对吟诗“题对额”,让大观园的山水花木、亭台楼榭都鲜活了起来。其学识才华,非当时一般的迂腐学子能比,却被批“愚顽怕读文章”。
同是红楼中人,贾雨村饱读诗书,游历丰富。一生经历了从穷困潦倒到功成名就,再到贬职沦落的跌宕起伏,最终从才华横溢、胸怀大志的读书人变成了贪酷徇私、违背良心的奸吏。读书成就了贾雨村,也毁了他。
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。请结合材料,以“读书与成长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少于800字。
读书人要坚守本心
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 陈梦怡
书满屋宇,诗填其室,吟诗诵句是红楼世界的一大妙趣。红楼儿女自幼读书,以读书为涵养气质与品性的方式,修得一身本领与傲骨;可也有人以读书为牟利手段,步入官场后迷了双眼、失了觉悟、忘了本心。读书路漫漫,唯有不失去自我,坚守本心,才能行稳致远。
宝玉读书,不拘于《中庸》《大学》,《西厢记》这样的“传奇脚本”也且品且吟。宝黛共读西厢最为经典,“我就是个‘多愁多病身’,你就是那‘倾国倾城貌’。”这是正值青春萌动时的宝玉读完西厢后所言,激发他们对青春之美、生命之美的向往。这才是读书乐趣的体现——读书何所求?将以通情理。
虽屡遭父亲训斥,常受姐妹劝诫,但宝玉不改初心:读书是一种热爱,是自由的,不是求取功名的台阶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,他编新述旧杂糅结合,“沁芳”“杏帘在望”“蓼汀花溆”“怡红快绿”……信手拈来,才华横溢。当“有凤来仪”一词触怒贾政时,宝玉坦然反问“天然”有何意,如此真性情的他果真“行为偏僻性乖张,哪管世人诽谤”。坚守本心,在读书中寻找生命的本真,是宝玉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。
贾雨村学富五车,却在名利场中迷失读书人的本心。他家境贫寒,但吃苦耐劳,靠读书改变了命运。进入官场后,他贪财重利,没能抵挡住世俗的诱惑,忘记了自己年少苦读时的追求与本心。忘恩枉法,辜负了甄士隐的热心;心狠手辣,为攀附贾家而徇私枉法;唯利是图,贪财弄权草菅人命,最终落得被革职的结局。一个有雄图大略的能干的读书人落得如此下场,实在令人唏嘘!
现实社会中,各类诱惑层出不穷。倘若不能坚守本心、就会迷失自我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应引以为鉴,勿失其所,坚守读书初心,牢记使命,才能于风雨中见彩虹。
“却喜诗人吟不倦,肯令寂寞度朝昏。”穿越这场梦,秋爽斋吟诗声朗朗,沁芳亭笑语声连连,便是红楼读书之时。——茫茫书海,悟其理,坚定本心;大千世界,不迷失,意气风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