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-03-25
作者:胡瑞静
点击:
——记3.21化学教研组活动
正值一年春好处,扬帆奋进正当时。为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育人价值,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推进学校化学学科发展,2024年3月21日上午,合肥十中化学学科组在自华楼三楼录播教室开展了教研活动。合肥十中姜际龙校长、自华级部王家陵主任及张青松主任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并给予指导。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,分别为说课展示、理论学习、公开课展示、评课议课。
第一环节:说课展示
说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,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师的学科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,也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、落实课标的水平,从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师的课堂执行力,促进专业成长,因此本次教研活动以说课的形式拉开了序幕。罗应松老师从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学流程、教学过程、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《化学反应与电能》此课时的说课,时间把控得当,语言表达清晰,课程设计稳中求新,值得肯定。
第二环节:理论学习
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理论学习。鉴于传统知识型教学难以全面地体现知识背后的科学内涵,帮助学生实现对抽象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,因此原电池内容的教与学方法需要深入研究。在高二年级赵妮老师的带领下,全体化学教研组成员进行了《落实“模型认知”的电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》《指向深度学习的“原电池”教学研究》两篇有关原电池教学文献的理论学习。基于“巴格达电池”的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、王磊教授团队的电化学认知模型的学习也让大家收获颇丰,提升了专业素养,也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深度认识。
第三环节 公开课展示
由罗应松老师执教的公开课《化学能与电能》从生活情境出发,用一张电费单图片引出火力发电相关知识内容,介绍了火力发电的形式及弊端,之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衔接,带领学生分析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可能性。通过原电池的系列探究实验,引导学生发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。同时,运用动画、视频等多媒体,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,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。罗老师在课程最后设计了水果电池、纸巾电池等小实验,趣味满满,生动体现了“化学来源于生活”的学科教学理念。
第四环节 评课议课
公开课结束后,高一化学组教研组长马勤勤老师、高一化学组黄昌强老师、高三化学组吕召东及杨旭东老师、姜际龙校长、化学学科组王苏荣组长依次对罗应松老师的教学方法、教学过程、教学设计等展开了细致的点评。
马老师首先从学科性质、课堂形态、学生发展、学习氛围、教学个性五个方面进行了点评,认为罗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化学以实验为根基的学科性质,在实验探究的课堂形态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,课堂合作氛围浓厚。黄老师对罗老师从容自信的教态、精准驾驭的课堂节奏、清晰流畅的教学思路、学生高参与度的课堂、制作精美的课件给予了充分肯定。吕老师表示“因为年轻,所以可为”,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本节课的看法,为本节公开课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。杨老师以“几个一”为切入点,为化学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常态举行发表了一点感悟,也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了一点商榷,认为课堂教学中不应下过于绝对的结论,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。最后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点错误,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一点建议,认为科学探究永没有止境,教学是艺术,教师应永远行进在学习的路上。姜校长点评罗老师的课堂准备充分,激发了学生思维,学生课堂跟随度较高,在充分肯定罗老师教学能力的同时,展望了青年教师的未来专业成长,认为青年老师一定要虚心接受意见,而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点评也不应只唱赞歌,评课时应有“火药味”。最后,王苏荣组长对本次大组教研做出了总结,从备课、提问、练习题设计、实验安全等几个角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,并指出青年教师应当多查阅文献,课堂要有创新,实现自我专业化成长。
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,知之愈明,行之愈笃。这次教研活动落实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,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,为全体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。初心不与年俱老,奋斗永似少年时,我们化学组全体教师会在教研路上满怀热情、砥砺前行、大胆创新,在教学专业化的路上越走越远,努力构建学习型、研究型教研组。
撰写:胡瑞静 一审:王苏荣 二审:贾秀云 稿件来源:化学教研组 教科所